5月14日至15日,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来到肇源博物馆,开展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专项研究。此次合作聚焦第四纪远古动物形态结构信息采集与分析,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还原古生物生存环境,为地球生命演化史研究提供关键线索。
在第四纪远古动物化石展厅,科研团队详细考察了展出的47件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标本,尤其是肇源王氏水牛化石标本的骨骼结构、体型比例进行了分析。
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孙博阳表示:“远古动物的形态特征直接反映了其生存环境。例如,披毛犀粗壮的四肢适应寒冷草原,而王氏水牛的牙齿磨损痕迹可推断其食性变化,这些数据为重建古生物、古气候、古地理提供了直接证据,为现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。”
据了解,此次研究并非双方首次携手。自2022年起,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即与肇源博物馆建立科研共建关系,依托馆内丰富的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及6500年前古人类文物资源,开展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交叉研究。
除中国科学院外,肇源博物馆亦与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达成合作,共同推进《黑龙江省第四纪哺乳动物演化的分子及形态对比研究》课题。未来将联合发布科研成果,推动古生物化石从“展品”向“数据资源”转化。
“每一块化石都是地球历史的‘记忆芯片’。”肇源博物馆馆长徐建国表示,此次科研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展陈的科学内涵,未来计划推出“古生物与气候变化”主题展,通过数字化手段还原远古生态系统,让公众在观展中感受“沧海桑田”的生命史诗,助力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。